「究竟是誰失落了那一角? 」 什麼是「學習障礙」?
每個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,有時個人的特質就是不擅長某些科目、領域,有時是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而導致表現不出色,也有人因受到環境干擾而成績起起伏伏。
有一群孩子,他們的智力就跟一般人一樣,但是在聽、說、讀、寫、算或知覺動作協調上遇到困難,在學校的學習沒有顯著的成果、在課業上遇到挫折,甚至被誤解,這些孩子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,透過單位、機關鑒定,被稱為「學習障礙」。
就好比圓形跟六角形是兩個不同的形狀,對圓來說,也許六角形是缺角的、是殘障,但對六角形自身而言,它就是六角形;那些被認為有障礙的孩子們,其實只是在學習上有自己特定的模式,而個別化的教育則是支持他們最有效的方法。
其中,教育者需瞭解他們的個人特質,引導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能力、瞭解困難與優點、建立自信,使他們得以發揮天賦潛能;許多被判斷為有學習障礙的人士,例如:愛因斯坦、邱吉爾、李光耀、湯姆克魯斯、歌手蕭敬騰等,也都在社會各領域擁有很高的成就。
社會上有許多推廣「愛」的單位,藉由善心的力量引導學障兒童,讓這群孩子未來能夠在社會中獨立自主,亦能夠有所成就。2016年「學障創意工作坊」的負責人--林以真老師透過IGS的系統在工作坊的運作上有許多的學習與收穫,以真老師與各位分享他的看見:
會走在這個領域,起心動念是因為我自己的小兒子有學習障礙,在陪伴他的過程中,我深深感受到臺灣主流教育缺乏多元智能發展的空間,包括一般的學校在教導學障的孩子時,因為這些孩子無法進入狀況,就會漸漸被邊緣化,做為家長的我必需要有自我主張、堅定的信念才能夠支持自己的孩子,陪伴他前進。
也因為我的這個孩子,一個在主流教育裡變成孤單的邊緣孩子,我看到自己的天職好像就是引導他們活出卓越又快樂的自己。
當初成立「創意工作坊」,是希望每個孩子可以有時間和空間,照他們的速度及模式去發展自己,人人展現才能、發揮天賦,一直是我成立工作坊最重要的理念。
2014年工作坊成立,接納了不同的孩子進來工作坊之後,邀請多位優秀又懂得尊重孩子們的老師,來設計課程並建立自信。但建立自信之後是什麼呢?這個問題讓我開始去探討怎樣更精準地設計孩子需要的課程,發揮他們的天賦才能。
2015年底遇到一位諮詢師跟我說:「每個孩子都有他喜歡又擅長的領域,讓孩子做了評量之後,未來你們工作坊可以依孩子的需求設計課程,朝這個方向去規劃,更能提升開課的效能及成果。」這句話促使我思考這件事情的可能性。
感謝兆豐慈善基金會的贊助,2016年初接受贊助檢測的孩子總共有16位。
最明顯的差異其實是在自信的部分,當諮詢師告訴孩子有哪些能力的時候,孩子自己都是驚訝的,在學習的歷程裡,他們多半都是很挫折的,可是評量報告告訴孩子,是因為他們有某些能力,才會做出某些行為。
例如,其中有個孩子不是那麼喜歡配合老師的指令,自然就被老師邊緣化,但是當諮詢師告訴孩子其實是因為他很有自己的想法,是非觀又強,所以要求老師凡事以身作則、言行一致,做不到的老師他就難以心服,只是他的表現方式老師不見得能接受。聽到這裡孩子都會忍不住笑出來,這樣的笑容透露出孩子被瞭解後對自己的接納。
另外我們有兩個性格極端相反的孩子發生了問題,諮詢師協助他們從圖中看見彼此的不同,接納對方不是故意針對自己,最後達成和解。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藉由被肯定來獲得自我認同感,也在自我接納之後,我們才有機會與他討論什麼樣的方式才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,當我們尊重了他人,自己也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。
真的很感謝贊助我們的單位,也期望IGS的天賦檢評量量,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廣闊地運用多元智能的可能性。
當孩子們在工作坊這個小團體裡得到了一個好的人際經驗,自己發展出一套對應人、事、境的方法之後,他們就有辦法走進社會去走自己的路了。我想學障創意工作坊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社會功能,便可說是成功了。
學員見證分享---「學障創意工作坊」負責人--林以真老師